作者:祇樹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施舍與財富(之一)
早些年我到廣東、福建、江浙等地時,非常感慨于沿海一帶民眾的公益心。在村子里,隨處可見各種祠堂、寺廟、道路橋梁、碑刻等等公益建設,這些都是村民集資修建的。其中很多是數百年的古跡,由此可見樂善好施之風不是從富足之后才興起,而是古已有之。
而在內地,這種風氣卻很少看到,私家房屋的整齊與公眾事業的破敗,對比非常明顯。在國家的“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實施之前,很少有村子能夠集資修路,村里的道路多半很破敗。也很少有寺院、神廟、祠堂等等,凡是需要集資建設的事,都比較少。
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凡是樂善好施的風氣盛行之地,普遍比較富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而很少有公益事業的地方,多半相對比較貧困。越不愿意布施就越貧窮,越貧窮就越生慳貪之心,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
為什么許多伊斯蘭聚居區比較富足?比如中東、我國新疆等地都是資源豐富、民眾相對富裕。因為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中,提倡將收入的十分之一捐出來做公眾事業。布施生財富的因果規則是不受宗教觀念束縛的,只要做了,就會有相應的回報。喜好布施的人,自然會感生到資源豐富的地方。至于因好爭斗而感生戰亂,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前不久有朋友問我,為什么佛法興盛、樂于布施的西藏那么貧窮?我們都知道牛羊值錢,藏民家家戶戶的實際財富并不少,只是藏區的偏遠與閉塞不能讓這些財富轉變為現金而已。在藏區生活,家家戶戶大片的牛羊折合成實際財富并不少的。再則,藏民普遍信藏傳佛教,很重來世,故布施之回向發愿多在于來世,其福報在現世成熟的就少了。現在許多內地及海外地區,密宗勃然而興,許多人聞即生信。一些人書都沒讀過幾句,那么多那么難懂的藏傳佛教咒語一學就會,也恐怕與輪回轉世有關。黃庭堅說過“書到今生讀己遲”,我更樂于相信許多事是宿世種下的因緣。
為什么殺業那么重的地區生活能夠相對富裕?財富與災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布施對應的是財富,殺業更多是表現在疾病與災難方面。歐洲自古以牧業為主,所以歐洲在歷史上得烈性傳染病的概率及烈度要遠遠高于東方農耕區。工業革命興起后,歐洲轉向規模化養殖,直接從事殺業的人就少了,所以烈性傳染病就沒有遠古時期那么猛烈了。醫藥的進步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業力使然。病隨藥長,疾病隨時在與醫學賽跑,陰陽永遠會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不可能有一方長期占壓倒性的優勢。除非是從根本上消除了殺業,才有可能真正減少疾病以及戰爭。而藏區同樣是牧區,但歷史上的戰亂與瘟疫卻少得多,這是因為佛法觀念的興盛,在造業的同時,人們也在用佛教的方法化解罪孽。
施舍與財富(之二)
我有位朋友在昆明小資扎堆的錢局街做了幾年服裝生意,店小乾坤大,也算是見識了許多人生百態。
一些富家少奶奶閑得發慌,就經常以逛街購物為消遣。高興了自然要買東西;心情不好,更是瘋狂購物填補空虛。家中有三五百件衣物及鞋子的很常見,一些女人說起自己家中的衣服與鞋子,絕大部分只穿過一次,還有許多買回去標簽都沒拿掉。她們并不是需要,只是在花錢的過程中填補心中的空虛。還有一個老顧客,養了一個賊靚的踢球的小子,到處飛來飛去給他捧場子,送車子討他歡心。廝混了幾個月,那小子傍到一個更疼他的姐姐,一腳踹了她。她那陣子時常到我朋友店里借“買”澆愁,發牢騷。
像這種“購物癖”,越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越多,這都是心理極度空虛的表現。這個時代,空洞空虛,急需填補的心太多。飽暖思淫逸,許多腦殘級的事都是心靈空虛惹出來的禍。
錢是個好東西,可有了錢不見得更快樂,心上的空洞哪里是錢能夠填補的?有的人僥幸生得好命,到人世間就是來消耗福報的。他們不懂得福報的來源,不知道福報也是有定數的。人的欲心是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這個黑洞只會越撐越大,一味地索求,只會越來越空虛。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學會與體會施予之樂。施予的過程中,那種快樂與滿足感是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的。而且在施予的過程中,人的心態越來越陽光,越來越柔和,越來越安樂,這種心態就是在造就自己的未來。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培養他的憐憫之心和樂于施予的習慣,才是交給孩子一把真正能打開好運之門的金鑰匙。
財富從施舍中來,而富貴布施易,正是積福的優越條件。為什么不好好為自己積點福,讓自己的生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呢?程派《鎖麟囊》中有一段唱詞:“我正富足她正少,她為饑寒我為嬌,分我一枝珊瑚寶,安她半世鳳凰巢。”富貴中人,一念善心就可輕而易舉地做成很多善事,積下極大的功德。
這次在玉樹地震的募捐直播晚會上,我注意到陳光標的氣色,鼻子黃亮飽滿如老蠶繭,較之上次露面時遠甚。按相理而言之,這是財運極好的典型表現。我沒有了解過他的經營狀況,但從他的氣色中完全可以斷定其財富橫溢的程度。施舍就是下種子的過程,種下的種子很快就能開花結果,而收成是遠遠多于種子的。
許多富人都很喜歡布施,微軟的比爾?蓋茨、福建福耀集團的曹德旺就是典型的代表。數十乃至數百億捐助貧弱群體,這就是菩薩行。我與不少富人有過諸多交往,發現他們無一不是樂于施舍之人。許多人仇富,恐怕與不太了解這個群體有關。有的人處世低調,他們的善行只是不為世人所知而已。為什么一定要拿出點錢就滿世界嚷嚷?陳光標的高調是為了帶動社會的慈善行為,而更多人的低調是在積陰德,都是尚德懿行。比如在昆明投資的黃如論先生,其各種慈善捐資至今累計已近10億,但知道的人卻并不太多。即使在昆明本地,隨機去問,知道身邊有這么一位大慈善家的人也比較少,遠不及陳光標先生之如雷貫耳。
財富越施舍越多,而越貪越慳越少。樂于施舍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貪求不足、分文不舍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之中。這種習氣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在輪回中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性。富人好施,就是與生生世世帶來的習氣有關,這就是良性循環。
那這么說起來,貧寒之人是不是就沒有了機會?布施還要看心態,貧寒人家,一念不忍之心,簞食瓢飲之微薄施舍,就是功德無邊的善舉。發心之誠切與否是最重要的。
實在沒有財富施舍的人,種種幫助人的途徑皆是布施。安慰人是無畏之施,獻血是布施,做義工是布施,舉手之勞幫人一把也是布施,看到導人向善的帖子幫頂一下也是布施……只要有心,種種布施途徑無處不在。
佛教中的施食就是最簡易的積福之法。念幾遍普召請真言及變食真言等,一次施食,千萬餓鬼皆得飽足,甚至因此而得超度。如果有開了天眼,看到那種宏大場面,古代大富人家在大災之年開賑災場也不過如此。你想想這是多大的慈善行為?而所需不過七粒米、一小杯清水而已。當然,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再貧寒的人家,一天也不會缺了這七顆米。一元錢的大米,夠你天天施食一兩年,而積下的福德很快就能改變你現世貧寒的狀況,未來生生世世之富足更是不可限量。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