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祇樹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一
明代大儒王陽明為右僉都御史,巡視江西之時,有一次到了一座寺院,看到有一間房子鎖著,看起來銹跡斑斑,久未開啟的樣子。問起來,寺院的師父說,這是以前一位的老和尚坐化在里頭。圓寂前曾吩咐誰也不準打開,所以鎖了50年了。
王陽明為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早已是個達人,但這回莫名其妙地就糾結上了,不顧什么禁忌,非得要打開看看。在那年頭,御史大人發了話,是沒得商量的,那就打開吧。打開一看,那圓寂的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團上,墻上題有一偈:
五十年后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
精靈閉后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原來老僧早已預知五十年后的這一幕。只是座上的老僧,座下的陽明,前世與今生驟然相逢,時光恍然交錯,不知此時王陽明作何感想?
也許是輪回的宿因,王陽明的心學明顯深受禪宗的影響。《傳習錄》上記載:有一次,王陽明在南鎮游玩。一位朋友指著巖中花樹問他:“天下無心外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王陽明先生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則典故,與六祖的“不動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如出一轍、毫無二致。袁枚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前世修行的宿慧,成就了后世的一代宗師。
只是上一輩子修證到如此程度,這一生還在塵世間沉浮。后世的王陽明,雖曰龍場悟道,生死大事,猶未能了。鄉野村夫一句佛號,念誦不輟,一生成就,如鳥出籠,永脫輪回。兩者成就之相較,不可道里計也。
二
《太平廣記》中記載:有僧人圓觀與李源交情甚篤。圓觀法師圓寂前,告知李源輪回的去向,并相約來生:“浴兒三日,亦訪臨。若相顧一笑,即其認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之期也。”到了時間,李源找過去,“往觀新兒,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
十二年后的秋八月,李源到了余杭,赴舊時所約。相見的描述,古文原文美輪美奐,故一字不更,節錄如下:
時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聞葛洪川畔,有牧豎歌竹枝詞者,乘牛叩角,雙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圓觀也。李公就謁曰:“觀公健否?”卻問李公曰:“真信士矣。與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緣未盡,但愿勤修,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公以無由敘話,望之潸然。圓觀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所謂。初到寺前歌曰: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