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由斌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憨山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念佛求生凈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笔侵獝鄹松乐?,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么?果然斷得這愛么?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境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ㄊ灸罘鹎幸?,在云棲為聞子將子母氏說)
——《憨山大師法語》頁86-88
★無明生死根株,只在現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盡生平力而不已者,將謂已涉千萬途程,殊不知未離腳跟一步也。是知歷劫妄想遷流,生死輪轉,實未離當人一念耳。若能日用現前見聞覺知,念念生處著力覷破,生處不生,則歷劫生死情根,當下頓斷,其實不假他力也。佛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豈虛語哉?老人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參看,他日當有自信之時也。(示孫詵白)
——《憨山大師法語》頁96
★一修凈土,不必求悟明心性,專以念佛觀想為正行,又以布施齋僧,修諸福田功德,以為莊嚴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雖發愿往生,然必要知,先斷生死之根,方有速效。如何是生死之根?即今貪著世間,種種受用,及美色、淫聲,滋味口體,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之心,及執著癡愛之心,與一切邪魔外道,邪師所說,邪教之法。
——《憨山大師法語》頁125-126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面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示凈心居士)
——《憨山大師法語》頁105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