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民國時期,我國各城市鄉鎮都有幫派組織,清朝時叫同鄉會,民國時改稱為會館,安徽人有徽州會館、湖南人有湖會館……主要是防護被本地人或異地人欺侮,一旦發生磨擦,會館出面交涉。
??抗戰勝利的第二年 ( 1946 年) ,安徽宜州市孫埠鎮的涇縣會館來請我舅舅黃鶴幫他們畫一張大幅的關公畫像,我舅舅是皖南出名的人物畫家,所繪古今人物有立體傳神之妙。當面議訂好了畫面、酬金。五天后繪畫完成,會館負責人看后稱贊畫得莊重威嚴,并設宴款待。
??宴席之間,舅舅出于好奇,本地有許多會館都未見信奉關公,惟有涇縣會館能出高價繪關公神像,必有原因。于是詢問,老館長回答:關公
曾救了我們全縣的百姓。于是才說出以下故事。
??清末洪秀全、楊秀清在安徽與清兵激戰后不久,皖南各縣瘟疫 (傳染病) 流行,唯獨涇縣沒有一個百姓得病,其原因就是關公顯圣抗擊瘟神所致。
??老館長說:我們縣的南門有一座供奉關公的關圣廟,廟內有一位守廟管香火的人 (俗稱齋公) ,在瘟疫流行前的一個月左右,有一夜關公同時托夢給齋公和住在南門附近的二位鄉中紳士1說: “瘟神將降臨本縣,為避免生靈災難,你要在明天晚上來我廟擊鼓撞鐘,以助
神威,驅趕瘟神,可免劫難。”
??第二天早上,二位鄉紳不約而同地來到關圣廟通告齋公,才知道三個人得的是同一個夢。當天晚上 11 時,三人忽聽見天空中隱約傳來戰馬嘶叫聲和兵器擊打聲,就立卻撞鐘擊鼓,夜空中戰聲更為激烈,只見廟內所供奉的神像涔汗如雨下,齋公不斷地用手巾拭抹,命二鄉紳奮力擊鼓撞鐘更烈,約一個小時左右,金戈馬聲漸漸消失,夜空歸于寂靜,三人跪謝神恩,被驚醒的周圍百姓都來圍觀詢問緣由。
??事后不久,鄰縣各地瘟疫大流行,都是十人中只存活二、三人,唯獨涇縣無人發瘟病。后來鄉人立碑刻畫關公勝瘟神經歷存在廟內,從此家喻戶曉,都堅信關圣的靈威,至今仍香火不絕。
??安徽省宣州市孫埠鎮鮑村老人丁節 1997 年執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