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茂森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一)、為什么要孝
1.儒家──曉之以要理
兩千多年前,在中國春秋時代,‘至圣先師’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就討論了這個問題。一天,孔子閑坐著,他的學生曾參(曾參,就是曾子,《大學》的作者)在旁邊侍奉。孔子問曾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說,前代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極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貴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沒有怨言,你知道這個至德要道是什么嗎?曾參聽到老師講這么重要的問題,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來,離開座位。他到孔子面前說:‘弟子不聰敏,哪能知道這種至德要道呢!請夫子詳細講解。’孔子這么一問,曾參這么一請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華,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而產生。所以,被譽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經》中論述了從天子到鎮守各方的諸侯,九卿官員、讀書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說,皇帝或者說是國家領導人,自己要以身作則,極盡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這種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圣賢帝王,都是這樣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周文王還未繼承王位之前,是太子的時候,對父母就由衷的敬愛。每日三次問候父親從不間斷。早晨雞初啼時,即整理衣裝,去向父親請安,中午又去問安,晚上再去問安。聽到父親安康,就心中歡喜。若知道父親欠安,就很擔憂,并想方設法,幫助父親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后才放心。對父親的飲食,也十分注意,對飯菜的冷熱,父親飯量的多少,都關心入微。這就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童蒙教育課本《弟子規》‘入則孝’篇中說的‘晨則省,昏則定’。早上起來,先看望父母,向父母問好,晚上回家后,亦復如是。有些人,覺得周文王一日三次問安,是很簡單的事啊,可是就這么簡單的事,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現在父母關心獨生子女,確實做到了早晚的呵護,關心入微,可是反過來,以這樣的愛心體貼入微對待父母的,卻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稱,以德治國,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都盡到至極。自己成為全國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是我國歷史上最長久的王朝。天子,位尊在人民之上,他的道德也要高于人民之上,行為世范,周文王做到了,所以他被人們稱為圣人。
下面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漢文帝侍奉母親的故事。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嬪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因孝順賢能,而被群臣擁之為皇帝。漢文帝即位之后,沒有一點驕慢之氣,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體貼。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盡心盡力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很好地睡過一覺。有時連衣服也不解開,以備母親隨時召喚。每當湯藥煎好了,給母親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嘗一嘗,體味藥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是太燙,然后才送給母親服用。薄太后看在眼里,很感動,也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就說:‘宮里這么多人,都可以照顧我,你不要這么辛苦操勞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兩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宮女們服侍我就可以了。’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替您做點事,那要什么時候才有機會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漢文帝雖貴為天子,卻成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勞、他的體貼,真正做到《弟子規》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示范久病床前有孝子!漢文帝的仁孝,傳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員、百姓,為政不在多言,《論語》中說‘己身正,不令而從’。當時天下大治,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說的漢文帝開創的歷史時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經·孝治章》中說:‘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來治理國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風調雨順。
中國古代的帝王重視以孝德來治國。現代的中國領導人也極重視這一問題。2004年 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主囧席以及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之中的重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切實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古今領袖,皆是英雄所見略同。
今年 2月17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評選’揭曉了。推舉出十位感動中國的人物,包括奧運會金牌冠軍,立志讓人類遠離饑餓的水稻專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緝毒員警,充滿愛心到貧困山區的義務青年教師,健康的守護者愛滋病防治專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動全中國,他叫田世國,是一名廣州市的律師,男,38歲。2004年他的母親患尿毒癥,他得知母親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移植一個健康的腎臟,就毅然決定瞞著母親,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媽媽。去年 9月29日,在上海醫院,母植子腎手術成功,二人都已經康復出院。正是:‘慈母身上腎,孝子一片心’。田世國,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至今不讓母親知道,他的孝行,讓天下所有的母親含淚微笑,他的真情喚起天下所有兒女的孝心。
‘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對田世國的評價是:
孝順、孝心、孝道,是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捐腎救母,大親、大情、大義。
中央電視臺對這位元孝子的宣傳、表彰報導,喚起全國人民的孝心。孝,在感動中國!孔子說:‘教民親愛,莫過于孝’(《孝經·廣要道章》)意思是說,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于推行孝道了。
在2005年的中國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中,我們多次看到以孝為主題的演出。例如,為父親慶80大壽的短劇,回憶童年和感恩母親的相聲小品等等。這些感人的節目,都是寓教于樂。今天的中國領導人善于用中華傳統的道德文化教育人民。
下面,我們再介紹孔子所推崇的百官和讀書人當中所應奉行的孝。儒家主張‘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讀書學習圣賢之道,圣賢之道以孝為根本,做官心里常想著國君與百姓,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以這種孝敬的心來事奉國君,事奉上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廣而至所有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推廣而愛護所有人的兒女。為官的,能這樣恭敬謹慎地去做,‘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圣先王所提倡的道理,不敢隨便說,不是古圣先王所奉行的道德,不敢去做。‘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用現代的話來說,以孝敬父母之心來忠君愛民,才能使官位永久,不辱沒祖先,而光宗耀祖。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例子。宋朝時,有一個才子,叫黃庭堅,是宋朝的大學問家,擅長書法、繪畫和寫詩。特別是他的行書和草書是傳誦古今的。他做過縣長,后做到國家太史的官職。他非常孝順母親,侍奉年老的母親很殷勤。每天,一定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尿器)。這個工作本來可以由仆人去做的。可是黃庭堅堅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認真,洗得很干凈。因為黃庭堅知道自己的母親平生最喜好潔凈,如果讓仆人去做怕不能盡心如意。所以自己親自動手,讓母親生歡喜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無有疲厭。黃庭堅貴為國家的官員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在經濟上奉養母親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還包括對母親全面的體貼關懷,順從母親的特性愛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為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范之一。后人評論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意思是說,什么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為什么呢?古德說: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孝本于天性。黃庭堅成名和做官之后仍不忘本,所以他的事業才長久,名垂千古,正是有源頭之水,有根本之木啊!
我們講到這里,在座的朋友們也許有人會問,古代的官員和讀書人會孝敬父母,而帶動當時的風氣。我們今天就沒有這樣的孝子了嗎?我正要驚喜地告訴大家。2005年元月中國評出十大孝子。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世同,文化程度:大學,是經濟師。他擔任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這位孝子,他的愛心遍及全縣的老人。幾年來,他深入50多個行政村調查,了解鄉村老人的真實生活狀況,調查的資料達20多萬字。他統計出,這些村子里的老人,生活愉快者占20%,一般情況者占20%,受委屈、招嫌棄者占40%,受虐待遺棄者占20%。他還統計出,這些農村老人,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占 70%;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子女供養的占20%;完全由子女養活的占10%。鑒于這種情況,他發起組織成立‘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動協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動。例如,舉行‘敬老孝老思想教育報告會’60多場,直接受教育的群眾 7萬多人。他直接關懷幫助解決老人子女糾紛案件 200多起。發動開展‘敬老孝老思想教育進萬家’的活動等等。這位孝子,被稱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使者’,‘老年人的貼心人’,‘敬老孝老的楷模’,‘愛心功臣’。在他的帶動下,敬老孝老志愿者隊伍已發展到 300余人了。孔子在《孝經》中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意思是說: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于推行孝道了。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李世同不正是這樣做的嗎?
另外,還有令人高興的資訊。200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一名律師,叫李宗發,他鄭重地向省人大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書,詳細題目是《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系規定》。這位律師認為,對于如何盡孝,中國僅有的婚姻法略有涉及,但不夠詳盡。因此,他希望四川省能率先發起為‘孝’立法,讓子女盡親情的孝養義務,讓中國傳統的美德受法律保障。李宗發律師的《孝法》建議書,還提出:‘本省招收、聘用、晉升公務員、領導干部,必須審查其孝敬、贍養父母情況,并以此作為衡量審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這位律師還指出:鄉政府、村委會、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對所管轄區內親情文明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孝敬、贍養父母風氣不好的,街道辦事處等基層單位領導干部不得連任、晉升或平調。
李宗發律師的《孝法》立法草案建議書,獲得新聞輿論的熱烈反響。《成都晚報》記者評論: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美德也漸漸地遭到一部分人的淡忘。現在,成都的一名律師振臂而起,建議為“孝道”立法,試圖讓這一傳統美德得到法律的保障。這無疑是一種新的探索,使“孝道”這一美德能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遵行。’
孔子在《孝經》中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意思說古代五大類刑法所屬的條例有三千多種,但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今天有律師為孝立法,建立社會的機制,懲惡揚善,真是令人拍手稱快!
從以上的兩例,可以看到,今天的官員和知識份子,在推行孝道方面,十分善于因地制宜,結合時代的特點,讓孝道為民眾所接受。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孔子所推崇的平民百姓所奉行的孝。孔子在《孝經》‘庶人章’中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時候的平民百姓,包括農工商,其中農民占的比例最大,百姓能善于利用天時(春夏秋冬節氣種植)地利(收成莊稼),兢兢業業地工作,勤儉節約,謹慎自己,豐厚地贍養父母,這就是平民百姓的孝。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漢朝的時候,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了,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饑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只好到野外采些桑椹果給母親吃。采桑椹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有一次正在采桑椹時,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采的果子為什么用兩個籃子分裝?這樣子不是很麻煩嗎?為什不裝在一起呢?’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我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聽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沒有接受,宛然謝絕了。
這也是中國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蔡順孝敬母親的心行。雖遇饑荒之年,而分毫不改。有些人在順境之中,能孝敬父母,在逆境中,在困難當中就不行了。我們看到蔡順的故事,就會慚愧和反省。同時,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孝是人之天性。它最能感化人,強盜本是要搶劫東西的,可是遇到孝子,他們不僅不搶劫,還生恭敬心,送東西給孝子。從蔡順的角度來看,他能奉行孝為立身之本,因此不僅不會遭強盜的殺劫,而且還感化了他們自動獻出食物。由此,可以體會到孔子所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平民百姓中,孝子不乏其人。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動贊嘆。在2005年元月全中國評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勝,男,27歲,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東省棗莊煤礦工人。戴永勝的母親在2001年確診為卵巢癌,而且癌細胞已廣泛轉移擴散無法手術,醫生說他母親的生命期限不超過一年。戴永勝看到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全身浮腫、嘔吐,吃不下飯,經常發燒,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孝子戴永勝,決定先從心理上搶救母親,他一方面請醫生們幫忙用‘經過治療檢查腫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語言,來煥發母親對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積極努力到外地尋藥訪醫,治療母親的癌癥。他曾經為尋藥,跋涉三天三夜,忍饑挨餓。為母尋藥,他輾轉九省二市,從各地善良的醫生那里得到各種抗癌藥物十多種,搜集了150多個民間藥方。由于他的愛心、孝行和各種努力,終于使在他母親體內的癌細胞萎縮了60%。這位婦女現在已經能下田干農活了。醫生們非常驚訝,認為這是醫學史上的奇跡。戴永勝并不以此為滿足,他現在一邊打工,一邊還在尋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徹底地治愈母親的癌癥。
我們看到這位孝子,也是在困難當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醫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親的‘死刑’,可是戴永勝仍懷赤子之心,為母親四處尋藥訪醫。幾年來他不倦的努力,終于使全身浮腫,經常發燒嘔吐的母親能恢復到下田干活了,這不就是孝心的奇跡嗎?!這不是仁愛的成果嗎?!《四書·中庸篇》里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說,仁愛是孝敬雙親為最大。)戴永勝做到了。
談到這里,我們回憶一下,今天開始討論孝道的時候,是曾子(曾參)向老師孔子請教的。孔子提出了孝是至德要道,并闡述了從天子到百姓,人們所應奉行的孝。曾子聽罷感嘆道:‘甚哉!孝之大也。’意思是說孝親之道,真是偉大,范圍真是廣大無邊啊!
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思說,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的行為。孔子這段話,說到了天、地、人三才。而孝一字,對三才能一以貫之。我們知道,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三種光明的來源,包括四季的更替不亂,晝夜寒暑有序。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春天播種發芽’。所以天所包括的一切,能啟發萬物生生不息,天是仁愛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寬厚載物,地依靠天時以成熟萬物,地是恭順的;人在天地之間,稟受天地之精氣,也就是承受了仁愛與恭順的氣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這個孝,就含著仁愛與恭順。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華。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總綱。
曾子又問孔子:‘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說,請問圣人的道德有沒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孔子回答:‘圣人的道德沒有超過孝道的了。’儒家認為以孝為中心,把這種仁愛恭順父母之心推廣到君王則忠誠,推廣到兄弟則友愛,推廣到夫婦則和睦,推廣到朋友則守信,推廣到天下人民,則能敬愛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認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圣治’,使‘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說,因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會說孝是至德要道。
我們真是感謝至圣先師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經》就把孝的理論給我們說的這么清楚。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位圣人,他從另一個層面,也把孝的含義給我們揭示無疑。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