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茂森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又稱太上老君。老子與孔子都是周朝時代的人。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道德的本源’及禮樂制度。孔子對這位太上老君是十分尊敬的。這位太上老君有一篇教人改惡行善的《太上感應篇》。文章中說道:‘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里指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福和禍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來的。因此他教導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太上老君還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說,行善之人起碼是忠孝友悌都做到(能忠效國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樣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祿不求自來,兇事會遠避他,神靈會衛護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有。
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舜,就是一個例證。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孔子說,舜的孝敬做到了至極了,舜到五十歲了,還是那么愛敬他的父母。舜,名字叫虞舜,為人溫和孝順。母親很早去世,后母對他刻薄虐待,父親不明事理,受后母挑撥,不喜歡舜。弟弟是后母所生,對待舜也極不友善。舜,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活,但是他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規’所說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雖然父母不喜歡他,他還是孝敬父母,雖然弟弟跟他作對,他還是友愛弟弟。后母視他為眼中釘,但無諭讓他做什么重活,舜都能很好地完成。讓他去耕田,他就很好地耕田;讓他去捕魚,他冒著大雷大雨,也無怨言。甚至后母和弟弟想害死他,在他下井工作時,倒土填井,幸虧他預先在井底挖了一個通道口,爬了出去。舜沒有死,給他后母很大的震驚。他回家后,對后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也沒有,一點怨恨之心都沒有。還是那么恭敬友愛,最后終于感化了雙親。舜的孝,感動天地,據二十四孝記載,舜耕田時,山中大象跑出來,為他耕耘,代他勞動,小鳥為他播種。舜的孝行,傳到當時帝王堯那里,堯帝非常歡喜。他覺得自己的接班人,應該是這樣有道德的人,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請舜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以后把王位就傳給了他。當時天下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俗諄厚。堯舜皆是中國古代的圣君。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章》),這不正是證明了《太上感應篇》所說的‘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道家另一大德,呂洞賓,尊稱呂祖,在《勸孝文》中說:‘世之人,善莫大于孝,不善莫大于不孝。’老子在《道德經》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說,在六親不和的家族里,有行孝的人,才最難能可貴。舜是個耕田的人,他并沒有想到會當帝王,可是他的孝行,卻招感福祿自來而成為天子。
‘不善莫大于不孝’也有例子。古代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叫原谷,嫌自己母親年老多病,就叫他的兒子,把奄奄一息的母親放在破車上,推到山林里去,扔棄不管。他的兒子就照辦了。然后回到家里來,他父親見兒子回來,就問:‘你為什么把破車又帶回來了?’他的兒子回答:‘這破車等你老的時候還有用。’這句話多可怕!這不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不孝之因,將得不孝之果。
再看一個例子。清朝,乾隆年間,在福建莆田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有名氣的算命先生,叫馮賡,他給別人算命,都說得很準,所以聞名一時,收入也很豐厚。他給自己算命,命里有兩個兒子,而且其中一個能顯貴。可是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這兩個兒子哪一個也沒顯貴,而且都帾齤搏成性,不務正業。他心里很痛苦,聽說武夷山上有一個道人,叫一目道人,修行很好,能知禍福,就前往參拜請教。一目道人說:‘命之不靈,乃心術之變也。為人莫重于孝。汝得罪天條久已。汝生平鮮衣美食,鐘情妻妾,而于父母之奉,意甚寥寥。身非汝妻妾所生,何不思木本水源乎?汝能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可以息鬼神之怒。’這位一目道人是當時武夷山很有名的道長,他開示教導馮賡說:‘你算的命,不靈了,那是你的心術變了。人生第一就是孝,而你的不孝已經得罪上天了。你平常吃得好,穿得好,寵愛妻妾,對父母非常刻薄。你要知道啊!你的身體從哪里來的?是父母所生的啊!而不是妻妾所生的。你如果以愛妻子的心侍奉你的父母,可以改變上蒼和鬼神的憤怒,就可以轉回命運。馮賡聽了以后,深深拜謝歸去,從此將功補過,孝敬雙親,不敢怠慢。慢慢地,果真他的兩個兒子也回頭了,變得純良了,能聽從父親的教導,保住了家業。
這正如太上老君所說的,‘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所以,呂祖在著名的‘勸孝文’中說:‘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是說,我能孝順,給孩子做好榜樣,自然沒有不孝的兒子,兒子能孝順,自然沒有不孝的孫子。一代傳一代,這是最大的善事。這是最豐厚的利益了。
我們非常感謝道家的太上老君和呂祖從善惡感應的因果定律、從天理上讓我們來認識孝道的重要。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