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茂森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淫欲,它是從心里萌發的念頭,要根本上解決,還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時又要在事上禁止。下面我們提供四條謹供參考。
1.學習圣賢、提高志趣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宋朝有一位賢能的宰相,叫司馬光,人們尊稱司馬溫公。當時,他沒有兒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覺得自己沒有生兒子,就作主替丈夫買了一個女子做妾。而且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美麗。夫人就把這個女子送到司馬光的書房。司馬光正在專心看書,他沒有注意這件事,也沒有抬起眼看這個妾。這個妾為了討好司馬光,就拿起一本書問:‘這是什么書啊?’司馬光很嚴肅地說‘這是《尚書》’。之后他又去專心讀書了。這個美麗的妾,在房間里站了一會,又各處看了一下。司馬光沒有再和她說話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的人,對于女色置若罔聞,心中全是倫理道德、圣賢教導,志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是美色當前,心無欲念,巋然不動。
司馬光和劉理順(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圣賢的教誨作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內涵,居高臨下,那么戒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禮運篇》教導我們恪守人倫道德,盡人的十種義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又指出我們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圣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義’。在日常生活,我們遵循圣賢教導,控制自己七種情欲,不讓它氾濫,盡自己應盡的十種道義。我們就不會犯錯誤了。
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篇中教導我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何修身?首先,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有多種解釋,取印光大師的解釋,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開啟智慧。所以《大學》篇中有著名的教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無論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國家好、世界好,都要先從格物開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告誡我們,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喪失,也喪失不多;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極少。要把自己的志趣從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來。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規律是: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沒有受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故‘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倫。孟子還指出:‘仁也者,人也;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注:有的版本沒有說的那么全,據朱熹《孟子集注》說:‘如此則理極分明’)孟子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講究愛人;義,就是做事合理;禮,就是履行規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識;信,就是講究誠實,合起來,便叫做道。
這五倫五常,就是古圣先賢教我們的道德。愿各位朋友,都能記住它,理解它,實踐它。
現在全國各地兒童讀經活動逐漸開展起來,青年人也要抽空補課。在這里介紹一些眾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圣賢經典,供參考:《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禮記》、《易經》、《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訓》、《老子·道德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佛說十善業道經》等。
其中《弟子規》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應從這里落實。凈空教授在2005年新年獻禮致辭中特別指出:‘愿我同倫特重十善業道及弟子規的認知與學習,務必百分之百的圓滿落實,此乃化解一切災難之根本修行大囧琺!’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