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由斌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宣化上人(禪宗溈仰第九代祖師)
★我在金山圣寺講過,難道做父母的都想子女快點死嗎?逼迫著子女結婚,就是要你的子女快點死,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旁的。所謂“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眰魍炅耍质鞘裁礃幼?,沒有下文。
——《人生要義》頁237
★我想有人一定會有疑問,為什么沒有貪瞋癡的人就是證果的人?,F在我把貪瞋癡的重點,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說給大家聽。所謂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沒有了貪心,就是斷了欲念;沒有了欲念,就是沒有淫欲的心。男女兩方見面接觸,互不生此妄想,不僅此念不生,就連生理上都不生一點反應,男女根也不動了,這才是真的斷了欲念,息了貪心。諸位!你們不要驚奇我說得這樣坦白徹底,因為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到究竟處經典都是講這個問題。要是沒有這個“欲”的問題,什么經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為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斷欲去愛,你就是出家了八萬個大劫,也只是在佛教里混光陰、吃造業飯。若能斷欲去愛、除淫心,才真是沒有貪心,沒有貪就沒有煩惱。要甚么時候才能把貪心斷滅呢?必須要破無明,才能斷除貪心。菩薩修行所以勇猛精進的緣故,就是為了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達到等覺果位時,才把塵沙無明斷盡,證得佛果。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難斷盡的。我們初發心修行,最障礙我們用功的,就是男貪女、女貪男的淫欲心,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飯一樣,是不可能的事。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0-91
★無明火究竟是什么?很簡單很干脆的說,就是男貪女愛的淫欲心。這種心念一動,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無法阻止。所以許多人常在這種糊里糊涂之下,做出糊涂事,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挽救。當異性相愛的時候,你如去問他們,你為什么要愛她呢?她為什么要愛你呢?他們一定回答你說:我不知道。這就是無明。希望每個出家人都能斷欲去愛,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6
★假如你能夠徹底放下一切色欲,那么,就一了一切了。天下英雄好漢,乃至老修行,不知多少都被美色這一關迷住了。世間上所有的問題和煩惱,也源于此。想要斷煩惱,先要斷欲。如果要隨逐煩惱,大可以恣情縱欲,為所欲為……人,就是由色欲而生,由色欲而死。
——一九七七年五月十八日上人沿途開示于加州馬歇爾鎮。見《佛教精進者的日記(一)》頁279
★什么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什么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么?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問他(她)為什么要追求?或會回答:因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為什么要愛他(她),哪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這就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里鉆。為什么?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睙o論成佛或做祖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斷絕輪回、不愿截斷生死流。反而愿順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后,就有“行為”。什么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后,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后,就有了“識”。有“識”(父母精血成的胎兒)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于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后,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凈的身口意三業。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152-153
★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有人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食色性也?!本鸵驗檫@樣,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我們修道人,就須存這種的觀想。
如果無情無愛,見到人是否就把嘴堵起來,不理睬人?這樣也不對。我們不執著情愛,不生情愛之心,但還不能討厭人,也不能說我不愛人,我就憎人,這樣也不對。那么,要怎樣才對?就是不愛,也不憎,對誰都是平等相待,慈悲為懷,但要謹慎行事,不可落在情愛樊籠中。各位注意!不要被情愛所迷惑。有人寫封信給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懷中,亂蹦亂跳,以為有人愛你,這是好事,其實是想把你拖到地獄去!
各位善知識!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實實的了解,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么?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
凡是你所愿意的,就是愛;你所討厭的,就是憎。我喜歡這個,就生出愛心;我煩惡那個,就生出憎心。這都是情感用事。修行人不應用情感來處理一切事,但也不能像關帝公似的,坐在那里繃著臉,給他叩頭,他也不睬你。對人要和藹,要有禮貌,不可貢高我慢,目空一切??傊?,對人要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處處為人著想,令人生歡喜心,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但是不應該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各位!切記切記!這是很重要的法門。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21-223
★問:做人最主要的行為是什么?
答:是去欲斷愛,不要年紀輕輕就恣縱貪欲?,F代西方社會里,七、八歲的小孩也懂得行淫之事,將來都變成短命鬼。為什么?因為他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之時,就把小苗割去,這種子將來變成痞子,絕不會有收成。
——《人生要義》頁281
★我們為什么會有煩惱?因為自私的緣故。為什么會有自私?因為有欲,故想盡辦法來保護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對它不利,則發脾氣。為什么會發脾氣?主要的原因,是無明和情愛在作怪。假設沒有無明,沒有情愛,脾氣就跑到十萬八千里之外,離你遠遠的,想找也找不到。
如有情愛,則生自私,便不顧一切,為目的不擇手段的追求,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歸根究底,就是為了欲念。如果沒有欲,則無自私。沒有自私,則無煩惱。
如有煩惱,則有生死;如無煩惱,則無生死。這個道理人人懂,可是不去行。要知道,沒有欲,便無無明。破了無明,便顯法性。我們學佛,首先除無明,去煩惱。若能圓滿,則證解脫。
我們為什么沒有智慧?就因為有無明。無明而生欲,欲而生自私,自私而生煩惱。貪求不得而有煩惱,人對我不好而有煩惱。為什么有煩惱?因為有個我存在。如果無我,則無煩惱。若能無無明,無自私,煩惱就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們信不信,就是這個。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就是說這個。把我沒有了,把無明破了,把欲消滅了,沒有自私,也沒有煩惱。想找煩惱,也找不到煩惱。為什么?因為根本的問題解決了。
各位要注意!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是從無明和情愛那里來的。如果沒有情欲的話,覺得什么也不重要。就因為有情欲,才覺得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什么都不對,這是情欲鬼在作怪。若能將情欲鬼降伏了,那就很快入如來室,升如來座,披如來衣,說如來法。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24-225
★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兩句話是對呢?還是不對?是兩句全對或全不對?是一句對一句錯?結果眾說紛紜。有說全對的,有說一句對一句錯的。我告訴你們,“人為財死”這話不對,人是為色而死;“鳥為食亡”是對的。鳥為生存,不得不覓食。但人應比鳥有智慧,但現在的人不但不比鳥有智慧,反而比鳥還笨。
鳥找東西吃,直接吃了維持生命即可,不須用花花綠綠的鈔票買東西。人現在不用金、銀,而用鈔票,人就執著這花花綠綠的紙,為它而忙忙碌碌。
人真為財死嗎?不是的。這個“財”后面有“色”在推動著,人實為“色”而死。人的精、氣、神若不損傷,就能返本還原,明心見性,開大智慧,生死能由己做主,閻王都管不了你。那時愿意活幾千年,可以活幾千年;若愿意死,馬上即可往生。
——《人生要義》頁202
★各位想一想,爭名奪利有何意思?現代男女又講愛情,同性戀也講愛情,要合法結婚,結果弄出“愛死病”來,愛就要死。“色”和“愛”這二字合起來,愛“色”就“死”。同性戀者說其道理:若把公鼠放在一起,久了也會成同性戀,互相泄欲。但你是人,為什么要學低級的畜生?
我本不愿講,但現在不得不揭穿“人為財死”的秘密,免得人迷頭迷腦。男的到時候要追求對象,女的到時候也要找對象,還沒有長成就要找對象?,F在的教育,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性教育,這是教孩子快點死,是很顛倒的。我不怕人不高興,同性戀的人高興不高興我不管。因你想愛死,我是苦口婆心救你,要你明白苦海無邊,否則,你再也出不來了。
所以“人為財死”有語病,中國人不愿揭穿講,明知不對但不講,掩耳盜鈴,以為塞住耳,鈴就不響了。我愿講人不愿聽的話,若只講你愛聽的話,那就是諂媚。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不忍大家傳染“愛死病”,故不能不說。這“愛死病”就像空氣污染一樣,到處都有,防不勝防,它可以讓你喘不過氣來!
——《人生要義》頁204-205
★為什么要爭利益?因為想維持自己的生活,養活自己的家庭。而家庭的基本就是色欲,乃本著色欲而成立的。為了維持這個色欲,保護自己的家,便引致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次而導致家與家爭、國與國爭,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人生要義》頁97
★人不是為財死,財不過是保護色欲,人結果還是為色而死。被色迷了就有生死,不迷,就了生死,差別就在這一點。有人說:“人人都這樣?!蹦且驗槿巳硕己?,都不知自己是如何生來?如何死去?幾千年來人都在這生死中打轉,沒法出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和賭博沒有分別,這是生命的賭博。怎么講呢?因你忽然明白了,忽然又糊涂了。明白的時候少,糊涂的時候多。若不信,你可研究研究。
——《人生要義》頁203-204
★這個煩惱都是由“無明”來的,無明就是欲念,包括了: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
財欲使人一天到晚想中彩券、無本取利,但縱使富可敵國,依然不會滿足。色欲是“刮骨鋼刀”,把骨髓都糟蹋掉了,就會百病叢生,所以,色欲就是“要命欲”。一般父母生了子女,就晝夜憂慮,生男就急著要他娶媳婦;生女就急著要她嫁人,認為這兩件事未完,即大事未畢。
其實,生兒育女應該是要教育他有學識、有技能。至于結婚與否,不必擔心那么多。
如果,一定要他娶媳婦或嫁人,就是要他往死路走,不希望他們修行成佛。現在世界上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子女如果不結婚,父母都反對;但子女如果吸毒,父母倒不見得反對。所以說:子女要往上走,父母反而怕;要往下流,反而高興,這就是做父母糊涂的地方。
——《人生要義》頁256-257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