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返回目錄 0 位書友評論
??目前,一些佛教徒只承認有佛陀,不承認有天神、天仙 (佛經中說修上品十善業者死后為天神、天仙) ;而另一些佛教徒卻不知佛菩薩的自覺覺他的精神、境界比天神高,而把佛與天神等同看待。這種神佛不分、仙佛不分的謬見,不僅會造成佛教的沒落,還會引起社會上的普遍反感。
??佛在經書中多次提到天神、天仙等不同層次的六道神明,高僧印光大師1曾屢次諄諄2教人對于天、地、鬼、神、仙、佛、菩薩等,應知所敬畏。可見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決無不敬天地神明之理。故此,天地間有自然的無形的法律規則,怎可不敬?佛是天中的第一義天,尤當歸依!
??此外,一些信士喜歡鄙視、詆毀甚至詬罵其它宗教 (已犯惡因果) ,動不動就藐視地斥之為 “外道” ,甚至錯誤地把外道等同于邪道。當年釋迦牟尼未成佛前就曾遍學九十六種外道以求解脫,后來終于覺悟到 “心外無法” 的真諦才得以證悟成佛。他在修菩薩道時,也曾多次以外道的婆羅門、仙人等形象度化眾生。
??從廣義上來說,不論是佛教徒還是其它宗教者,不從內心下功天修行的均稱之為外道。真正的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積德、濟世利民的,只不過方法、手段、愿力、因緣等不同而已。
??佛陀對待其它宗教人士,絕對不會勸他們舍棄原先信奉的宗教而來跟他修學佛法 (除非是邪教) ,而是行為世范,闡講真理,宣說教化。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報恩的基礎上的,學佛后要更孝敬父母,更愛你的上帝,更敬你的授師,這才是佛法。所以佛法會受到一切人天的尊重,佛祖被稱為 “世尊” 。在《毗盧遮那菩提續》中佛說: “若人詆毀外道宗,遠離毗盧遮那因 (即成佛的因) 。”
??開創中國佛教凈土宗的宗師是東晉廬山的慧遠法師,他就曾和當時道教的宗師陸靜修、儒教名流陶淵明十分友契,經常來往,互論玄理,歷史上留下了 “虎溪三笑”3 的美談。他不但講論佛理,還講授儒教經典,深研道家精要,一生都未停止過對儒、道的研究。
??唐朝高僧、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禪師在《原人論》中說:“孔、老、釋迦皆是至圣,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群庶?!?br style="box-sizing: inherit;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text-size-adjust: none; -webkit-font-smoothing: antialiased;"/>
??近代高僧印光法師、倓虛法師4等對各正派宗教及其神明均平等尊敬。
??密宗大成就者陳健民上師在美國等地也經常修供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儒教等神明。
??現在臺灣、香港、美國等地各大宗教團體常常共同舉辦慈善活動和互相交流,基督教、天主教、道教請佛教人士到其教堂、禮拜堂或宮觀誦《地藏經》、《金剛經》及演奏佛樂梵曲,佛教徒也閱讀《圣經》、《馬太福音》、《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等書,就像親戚一樣來往,十分友善融治和睦,但在修行上仍然各宗其法。
??眾所周知,千百年來,佛教四大名山的九華山的全山總護法神,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 “玉樞火府天將” ——王靈官,其神像供于九華山總寺祇園寺和肉身寶殿、甘露寺、拜經臺等處。
??從究竟的法界上來說,佛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一切眾生 (包含神、仙等一切生靈) 皆有佛性,眾生平等。哪怕對螞蟻那樣微小的生靈至少都應該用平等心去看待,何況對待那些以善為本的宗教和神明呢。
??為了眾生福祉,各教之間應該拋棄歷史前嫌,寬容豁達,互通共榮,才是人間正道、天地正途!
??編者注:
印光大師: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稱 “常慚愧僧” 。一生極力弘揚凈土宗,被后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 “民國四大高僧” 之一。
諄諄:反復告誡。
虎溪三笑: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慧遠法師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倓虛法師:倓讀 tán 。倓虛法師是天臺宗第 44 代傳人。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